一、一个90后跳槽的故事
国庆回老家,遇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小妹妹。
97年,今年7月份毕业于浙江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。
和小妹妹聊了一会,发现她对工作的做法很有个性,是我们在职场中常常想但不敢做的。
从今年3月份开始实习,到国庆,6个月的时间,她换了2份工作。
第一份工作,学校安排的酒店前台实习,包吃包住,工资一月2000。她当时也不清楚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,既然学校有安排,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报名参加了。实习了1个多月,发现前台的工作枯燥无味,干的实在没劲,果断辞职。----第一份工作最大的收获,确定了酒店餐饮行业不是自己的求职方向。
第二份工作,同学介绍,去到一家贸易公司做行政助理,主要工作跟单、打印复印、接待、考勤、收发快递及电话招聘等。刚开始的一个月,跟着经理后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,每天都精力充沛,干的起劲。可这些工作一旦上手后,她发现自己干的活太没有技术含量了,更多的是重复劳动,外加各种背黑锅。2个月后,找了个借口辞职了。
第三份工作,也就是目前在职的。一家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。这份工作是她自己通过招聘网站找到的。既然不想干稳定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,那就找个销售岗位看看吧。销售的挑战性大,每天都面对新的变化,有新的挑战,说不定很适合自己。从7月份到现在,2个多月过去了,她显然已经适应了销售岗位的快节奏,也从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。即使国庆公司只给了3天假,加班没有加班费,但她干的很开心,也看得到再努力干一段时间,工资和职级都会有大幅度提升。
聊到最后,她笑着说,这份工作她会坚持下去。通过前2份失败的工作经历,她知道了什么工作是她不喜欢的,在下一份工作选择时,她能避开这些坑,找到正确工作的机会更大。
和小妹妹聊完后,我挺有感触的。
1、从HR角度看,半年换2份工作,会觉得该员工稳定性差,不敢轻易录用。
2、可换个角度看,小妹妹的每一次跳槽,都是为了更靠近自己想要的适合的工作。
3、频繁跳槽和稳定性可以划等号吗?我觉得答案是不能。
结合案例的问题,我们来做详细的分析。
入职不足1年的员工更容易离职吗?
是的,136离职定律基本符合公司离职的现状分布。
入职时间不到1年,我们统称为公司的新人。不管是入职1个月,3个月,6个月还是1年,他们都处于和公司的磨合期。
为什么在磨合期员工的离职率会更高呢?网上分析的原因有很多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,今天主要想和大家从开头说的老家小妹妹的案例来探讨一下原因。她在入职每一家公司时,对工作都是有一定期望值的。可入职后发现,想象很美好,现实很骨感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磨合,发现自己不能将就现在的工作,离职是迟早的事情。
而这种期望值落差带来的离职,在入职的1年时间内,是最明显的。因为,一旦熬过了一年,人早就适应了环境了,对期望值的落差也早就抚平了。
这种期望值落差包括:
(1)入职前和入职后的说法不一致。比如,在入职前,和HR谈好薪资是1万。入职后发现,这一万块还包括2000的绩效工资,即基本工资8000,加0-2000的绩效工资。
再比如,入职前,老板和你讲,对你的岗位很重视,会给予你更多的岗位权力。入职后发现,任何审批、制度文件,就连部门开周会的时间老板都要干预,what?说好的权力呢?
(2)HR为了招到人,美化了岗位和工作。现在的招聘市场行情大家都清楚,招到一个合适的人太难了。为了在一堆岗位中突显优势,让求职者一眼相中,我们把岗位薪酬调高了,把岗位名称抬高了,把岗位职责美化了。面试时,把公司的优势放大再放大,劣势一概不提。
(3)求职者个人对工作定位的不清晰。这种情况比较多发生在应届生身上。他们一开始不太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,适合什么工作。在求职时更多的是人云亦云,别人说这个岗位好我就来试试,这个公司网上评价不错我就想进去。可入职后发现,别人所谓的好不一定适合自己,别人适应的环境自己不一定能适应。
其实,员工的离职或频繁跳槽,我个人觉得本身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。在招聘时,我不会以频繁跳槽这一个点就否定员工,关键是跳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?
178
18
31
分享
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
31楼 甄嬛25945
学习。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