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就像一个测温仪,既能照见制度的冷暖,也能反映组织是否真的"懂人"。
问题不在打分,而在打得是否有据、是否有心。绩效不是一次"评判",而是一场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对话,告诉彼此:我们共同在意什么。
这就像一面镜子,不只是照见外表,更要映照内心。
我们见过不少企业,绩效考评体系看似完整。
却让员工感觉"用来惩罚,不是激励"。
你想通过这套机制实现什么?
是希望员工更加努力?
还是想筛选出高潜人才?
是为了奖优罚劣,还是推动组织文化落地?
目的不同,体系的设计逻辑完全不同。
我曾问一位制造业的人力总监:"你们考评的目的是什么?"
他愣了一下:"就是...评绩效啊。"
看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没有目标的考评,就像没有目的的旅程,开着导航也只是原地兜圈。
考评的起点,不是表格,而是问题。
很多人会说,绩效考评就看三件事:
干了多少。
怎么干的。
有没有成长。
听起来没错。
但一旦落实到打分表上,却经常变成:填表应付、主观评价、评分纠结。
这中间的断层,正是"维度选择"出了问题。
你在考什么,就在传递一种组织价值。
如果你只看业绩,那员工就只盯着结果,不管过程。
如果你强调协作,那考评表上必须出现"团队贡献"的位置。
一家互联网公司把"帮助他人"作为考核维度之一,结果半年后,大家都变得更乐于分享了。不是因为突然变好,而是因为"这里重视协作"的信号被传递了。
一个管理者说得好:"我们设定什么样的考评维度,员工就会努力成为那个方向上的人。"
维度不只是技术问题,而是价值排序。
设定指标,是考评体系的核心操作。
但这一步最容易出错。
不是没有指标,而是指标不接地气。
你问销售,"你被怎么考核?"
"销售额、客户开发数。"
你问行政,"你怎么被考?"
"出勤、文件错误率,还有领导的主观评分。"
有没有发现,越是难量化的岗位,越容易落入"谁看你顺眼"谁就高分的局。
这不是制度的问题,而是指标不够"可感知"。
一位HR做了个小调整:把"工作态度"这种模糊指标,拆分成"响应时间""解决问题的主动性""沟通清晰度"等具体行为,评分立刻客观了许多。
我们建议,设计指标时要回到"岗位具体行为"上。
比如行政可以看"月度流程优化数""会议组织满意度"等等。
你看,考的不是存在感,而是贡献感。
员工需要的不是"模糊的赞美",而是"精准的看见"。
权重怎么定?
很多公司直接套公式。
"业绩40%,态度30%,协作20%,成长10%。"
看似合理,实则粗暴。
绩效指标的权重,应该反映出这个岗位在组织中的"价值杠杆"。
比如销售岗位,业绩就是第一生命线,权重当然要高。
而运营岗位,效率和流程优化更重要。
我们见过一家做得很细的公司,每个岗位的考评维度和权重都不同,还做了"岗位价值系数"表。
HR说:"我们不是在评人,是在校准公司期待。"
一位产品经理告诉我:"当我看到'用户体验'在我的考核指标里占了40%,我就知道公司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了。"
权重的背后,是组织对不同角色的战略定位。
它不是数学分配,而是战略导向。
很多绩效体系的设计,一旦做完,就"封存"了。
一年评一次。
员工拿到结果,说一句"知道了",就散了。
这不是绩效管理,是绩效存档。
我们建议,考评必须配套"绩效反馈+调整机制"。
不只是告诉员工"你几分"。
而是让他知道"你为什么是这个分"。
"你怎么能做到更好"。
而组织也要根据考评反馈,适时优化机制。
比如是否调整权重、是否增加新的维度、是否引入过程管理。
有家公司每季度评完绩效后,都有"成长对话"环节。不谈分数,只谈:下季度我们一起怎么让你更好。
绩效,是一个动态博弈的系统,而不是一次性打分的仪式。
是未来的起点,不是过去的终点。
绩效考评,其实不是为了"评",而是为了"激发"。
你设下的每一个指标、每一项权重、每一分反馈,员工都在读:
组织真正想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?
所以,别再让绩效考评变成"按头评分"。
它应该是一次彼此看见的过程。
是一次"组织说清楚期待,员工读懂自己位置"的认知对齐。
绩效考评的最终目的,不是筛选,而是成长。
不是证明"你做得不够好",而是发现"你可以更好"。
你的绩效体系,是在评判过去,还是在引导未来?
1
2
1
分享
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
1楼 bilbil酱
写的太棒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