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高的现金,都换不来高管的长期承诺。
尤其这两年,从民企到国企,从科技公司到央企,高管激励,正在悄悄发生一场结构性的变化。
而那些想让高管真正“ALL IN”的公司,也越来越不像是在分钱,更像是在画一张未来的蓝图。
打开2023年上市公司薪酬报告,你会看到几个细节:
董事长平均年薪从2022年的135.64万,降到了134.25万,整体薪酬首次“负增长”。这不是个案,而是一种趋势。
但另一边,民企的高管薪酬却在逆势增长——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,2024年拿下1984万年薪,加上股权收益,总收益超过28亿元。
同样是高管,为何差距如此巨大?
答案是:不是行业的问题,是激励模式的问题。
房地产、互联网等行业高管薪酬冻结,源于对现金流的焦虑;而新能源、高端制造却靠“长期激励”稳住了核心层。
过去,我们用“现金+奖金”来保留人。
现在,要靠“股权+愿景”才能绑定人。
真正能让高管留下来的,不是短期的钱,而是长期的“可能性”。
越来越多企业,把股权激励变成主流
腾讯的高管股权激励占比高达60%,中国移动的高管长期激励从10%提升到25%。而那些只靠工资的公司,早已被核心人才悄悄“放弃”。
为什么?
因为今天的高管,不是被“收入”吸引,而是被“可能性”吸引。
尤其在创新型企业,绩效奖金不再是终点,而是门票。
宁德时代给高管股票增值权,小米给出10年解锁期的限制性股票——离职,全部作废。
你只要走,就什么都没有。
你愿意赌,就可以跟企业一起“等风来”。
另一个悄悄变化的是:高管绩效考核,正在越来越“长线化”。
过去,考核是季度KPI、年终奖金。
现在,是“未来三年的专利数”、“ESG评分”、“创新失败次数”……
听起来很奇怪吧?但这就是趋势。
美的把高管奖金与技术突破挂钩,华为设立CTO技术奖,单项奖金可以是年薪的两倍。
甚至有央企开始试点“追责机制”——任期目标没达成,奖金追回,三年内不得再担任同类职务。
也就是说,不是做了没奖励,而是做不好要倒扣。
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绩效”,而是“共赢-共担”的真实博弈。
你参与多少,就承担多少。
你拿多少,就贡献多少。
不是打工,是共创。
真正把激励做明白的公司,都在背后做了一个动作——重新分层、分类、定制度。
民企会设计“研发转化分红机制”,产品上市之后再按营收比例奖励团队,专利数一口气增长了50%。
国企强化合规与任期制,技术部门的KPI挂钩国产化、自主可控。
互联网公司则拆解年终奖,按月发放,缓解现金流。
但不管是哪一类,底层逻辑都是一个:
激励不是简单分钱,而是机制建模。
你得知道,谁该拿现金,谁适合股权;
你得知道,什么是目标,什么是风险;
你还得知道,怎么用制度,把人和未来绑定在一起。
不是分一次奖金,而是设计一套愿景。
近两年,越来越多高管主动“跳槽”到不确定性更高的行业。
从央企去民企,从稳定岗位转向创业平台。
有些人选择去储能、氢能这些还没盈利的赛道,有些人甚至签下3年对赌协议:不能扭亏,就自动离场。
你说他们不怕风险吗?
其实恰恰相反,他们在寻找——风险和回报成正比的那条线。
因为“打工”是给公司赚钱,“合伙”是为自己积累价值。
过去高管是执行者,现在高管是构建者。
过去他们问“我能拿多少”,现在他们问“我能做成什么”。
一个好的激励机制,不是让高管“留下”,而是让高管“愿赌”。
而只有愿意赌的高管,才真正把公司,当作自己。
我们总以为,给钱就能留人。
但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,高管不是看薪酬,而是看命运。
激励机制的本质,不是激励一份工作,而是唤醒一个合伙人。
如果企业还在用过去的方式吸引未来的人,那就注定留不住“关键的人”。
因为,他们早已不只是“来上班”,而是来“共创明天”。
你所在的公司,激励机制在发生变化吗?
赞同
收藏
评论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