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,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正式施行,其中明确规定:无论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,还是劳动者单方书面承诺,所有“不缴社保”的约定均属无效。这一规定彻底终结了各地司法实践中对社保约定效力认定的差异,为劳动用工领域划出清晰的合规红线。
过去,部分劳动者因短期利益诱惑,与企业签订“自愿放弃社保”协议,用每月一定金额的现金补贴替代社保缴纳。实践中,此类协议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,一直不被司法机关认可。劳动者即便签署过类似协议,仍有权要求企业补缴在职期间的社保费用。
更重要的是,若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,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,可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获得经济补偿。根据法律规定,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,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。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,按一年计算;不满六个月的,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,这为劳动者提供了双重权益保障。
对于企业而言,新规意味着“社保博弈”时代的终结。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面临的风险多元:
行政处罚与经济负担:需全额补缴社保费用,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(年化约18.25%)。可能被社保行政部门处以应缴数额1-3倍的罚款,直接责任人可能面临500-3000元罚款。
民事赔偿风险:若劳动者以此解除合同,企业需按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(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)。因未缴社保导致工伤、医疗费无法报销等实际损失,企业需全额赔偿相关费用。例如工伤医疗费、伤残补助金等。信用影响:自2025年7月起,社保缴费纳入全国信用评价体系,未缴费将影响企业信用评级。某企业因未缴工伤保险,最终需自行承担48万元医疗费赔偿。
从长远发展来看,合规缴纳社保对企业益处显著。一方面可有效避免行政处罚和劳动争议风险,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;另一方面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,稳定员工队伍。实践表明,社保缴纳规范的企业,员工流失率往往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有助于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。企业应摒弃“社保是负担”的短视思维,将社保成本纳入正常人力预算,通过科学的薪酬结构设计实现合规经营。
HR需分层开展新规培训:对管理层重点解读违规成本,结合社保部门公布的行政处罚案例,说明合规缴纳社保对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性;对员工则通过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官方工具,直观展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待遇的关系、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等实际权益,消除“现金补贴更划算”的误区。可制作《社保权益手册》,附带上年度本地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、各险种企业与个人缴纳比例等官方公布的实用信息。
在入职环节,HR应将社保缴纳条款明确写入劳动合同,向员工清晰告知社保缴纳的法定义务和具体标准。社保基数核定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,以员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,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、计件工资、奖金、津贴和补贴等全部劳动报酬。每年需按当地社保部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基数申报与调整,并向员工进行公示。
缴费管理要建立规范化机制,严格按照社保经办机构规定的缴费周期和截止日期,及时办理申报缴纳手续。建议设置双重提醒机制,在缴费截止日前通过系统和人工方式提醒相关岗位,确保每月按时足额缴费。员工离职时,需在法定期限内办理社保减员手续,避免出现缴费疏漏。
HR应建立社保风险定期排查机制,每月对参保人数、缴费基数、缴费状态等进行核对,重点关注新入职员工参保及时性、离职员工减员准确性等关键环节。针对社保相关争议,需妥善保存劳动合同、工资发放记录、社保缴费凭证等证据材料,保存期限不少于法律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。
可与专业劳动法律机构合作,定期开展社保合规审计,及时发现和整改潜在问题。对于灵活用工群体,要严格区分用工性质,兼职人员需核实其主要参保单位信息,劳务派遣员工要督促派遣单位依法缴纳社保,避免因“假外包真用工”引发社保责任纠纷。
社保新规不是企业发展的“绊脚石”,而是规范用工的“导航仪”。HR作为合规管理的关键角色,需通过系统化的政策解读、流程优化和风险防控,帮助企业实现从“被动合规”到“主动合规”的转变。当社保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保障,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劳动关系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111
6
评论
分享